迈向深蓝的“结业考核”
■朱敏煜 王锐进
冬日黄海,风高浪卷,一场反潜训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作战指挥室内,红方舰艇编队指挥员王兵严阵以待:前段时间他来到海军某舰艇训练中心接受培训,如今即将结业迈向深蓝。今天的反潜训练,就是他们这群官兵在训练中心完成培训后,检验学习成果的“结业考核”。
抵达目标海域,两艘舰艇破浪前行,连接的拖曳声呐正实时监测着潜艇方位。听音室内,声呐战位值班人员头戴耳机,紧盯面前的显示屏,随时观察声波变化。
后方指挥大厅里,看到红方各项指令有条不紊地下达,坐镇蓝方的某舰艇训练中心丁参谋默默点头。“舰艇与潜艇博弈,需要十足的耐心。”丁参谋介绍说,此次反潜训练特意选在水文条件复杂的区域进行,就是为了给舰艇编队提升训练难度。
海面上,王兵指挥着舰艇编队缩短间距,尽可能减少探测盲区。他之所以如此谨慎,是因为此前经历过的一次失利,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“阴影”。
那次反潜训练,因为已经用模拟系统推演完战斗过程,王兵感觉信心十足。可是到了实际对抗时,他们监听许久,仍未搜寻到“黑鲨”的踪影。王兵心头一沉,耳畔已传来后方指挥部的通知:蓝方潜艇顺利突破封锁区,此次对抗红方失败。
复盘时,王兵才知道,蓝方潜艇利用探测盲区与地形特点加速突破封锁区,最后“逃之夭夭”。
“课堂上并没教过这种情况的应对方法,昨天模拟推演也没有包含水文地形要素。”面对王兵的质疑,导演部毫不客气:“战场对抗,哪来的固定脚本?”
“窠臼禁锢思维,创新把握先机。”这是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宝贵经验。在该中心,老师们给王兵拟定的“难题”并不少见——为舰艇官兵传授战斗技巧后,他们总要灵活调整对抗情况,让学生在适应变化中淬炼实战意识。
“最后一次对抗,得让蓝方看到我们已经不一样了!”王兵给舰上所有官兵打气。
随着红方舰艇在海面上游弋搜索,甲板上一架反潜直升机桨叶飞旋,迅速升空。舰机协同配合,一张“猎鲨”天网就此铺开,打了蓝方一个措手不及。
海天之间,蓝方潜艇最终无处遁形,被红方模拟导弹精准“命中”。
“哪来的直升机?”走下演训场,丁参谋难掩好奇:红方兵调表上,并没有标明要出动反潜直升机。
给了老师一次“惊喜”的王兵回答道:“反潜科目中,舰载声呐与直升机吊放声呐等装备经常协同配合。这次训练并没有规定不能出动空中兵力,所以红方在征得导演部同意后,主动‘借力’协调直升机参加战斗。”
相同科目的对抗训练,截然不同的对抗结果,见证着一位指挥员理解战场、思考战场、钻研战场的历程。
一场又一场对抗中,学生踌躇满志,不断设想着战场之上,真正的敌人会以什么方式出招;老师满怀期待,下一个学生交出的答卷,又会有怎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做法。
他们都十分清楚,一切皆存变数,一切皆有可能。这是“结业考核”中,师生双方共同学习的胜战机理。